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第一届“三力训练营”结营仪式圆满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第一届“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力训练营”系列主题活动在如火如荼开展中。

2022年6月21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第一届三力训练营第四期结营“三力统一,造就创造力,奋进新篇章“主题活动在全场高唱团歌中拉开序幕。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琅、谢曦教授、学院团委书记陈子静、团委副书记林玥琪,以及学院全体党团班干部和社团骨干共同参加本次主题活动。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主会场设在东校园,南校园大一学生骨干通过腾讯视频会议形式线上参会。

全体人员首先观看了高松校长在央视《开讲啦》当中分享人才培养理念的视频片段,回顾了高松校长提出的创新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内涵。创造性人才一定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强大的思想能力,并能够在真实世界里采取有效行动,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这“三力”的有效结合,就会产生创造力。具有强大创造力的人,才可能引领未来发展。

随后大家共同通过短视频回顾以往举行的三期训练营活动,在一帧帧画面中重温活动中的感悟。相信此前活动中工作技能培训、思想引领与心理培训、优秀同学的精彩分享都给大家带来了帮助。

接着,第二十四届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谢曦教授为大家做《医工融合—以科技赋能医疗,用创新感知健康》学术交叉融合主题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谢曦教授介绍了在中山大学、斯坦福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求学成长经历,分享了自身回归祖国、回归母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初心。谢曦教授提到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他自身也是通过在医学部的临床观摩和实践学习积累,了解到医学临床上的应用需求,为后面的研究方向打下了坚实基础。谢曦教授介绍道,当前的研究工作具有学科交叉性,如生物医学与电子信息相结合构成生物电子学,也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如基于电子微针阵列的智能人工胰岛系统等。最后,谢曦教授号召各位青年学生们,把握历史机遇,积极投身学术,勇于攻坚克难,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的伟大战略紧密结合,积极奉献!

为了帮助营员们更全面加深对“三力”的理解认知,学院专门联系优秀校友和老师录制视频,从社会层面对“三力”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解读。2021届冯俊杰校友(中山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2018届李仕茂校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6届边茜锐校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学院援藏教师张琳副教授分别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对于“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内涵实质的理解,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也助力同学们更好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在观看校友分享视频之后是小组分享环节,三位团学骨干代表向大家展示参加本学期第一届三力训练营的心得体会。林逸凡同学回顾了他在往期活动中“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方面的感悟,包括工作技能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习、学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吴婷晖、夏锑锑两位同学回顾了往期活动的主要内容,并分享了如何将“三力”提升运用到班团工作开展中,更好地提升自我,服务同学。



最后一个环节中,王琅副书记与陈子静老师为顺利完成本学期三力训练营的同学代表颁发结营证书并赠书《梁家河》,为第一届“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三力训练营”系列主题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王琅副书记作总结讲话。他强调学院专门举办三力训练营活动是希望激励同学们针对“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能力建设去思考、去总结、去完善、去提升,同学们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在学习生活中个性化提升能力,不断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契合国家和行业未来发展需要。他还特别援引《梁家河》书中描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些亲身经历,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更好地融入群众、融入乡村,并且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带领梁家河人民迈向幸福生活的艰辛历程,帮助同学们从更广阔视野理解“三力”的意义,从而更加努力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更好地成就自己、奉献社会、贡献国家。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新型人才。此次“三力训练营”的成功举行,将推动学院人才培养的发展,助力学生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有效提升,提高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新时代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